作者:
時間:2020年06月19日
信息來源:
成長型思維:人在諸多方面都可以改變
做思維干預的心理學家,已經(jīng)習慣了各種質(zhì)疑。很多人覺得這很荒謬,如此簡單、一次性的干預,內(nèi)容不過是用新方式思考某件事情,就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?即使干預措施成功了,甚至超越了研究人員最狂野的期望,人們還是很難相信它們真的管用。
戴維·耶格爾,是位于奧斯汀的得克薩斯大學一名思維模式研究者。他和我分享了一個故事,說明人們的懷疑深到何種程度。故事發(fā)生在圣弗朗西斯科海灣地區(qū)的一所高中,學生們來自最低收入水平的家庭,考試成績也是全州最末。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孩子享受學校免費午餐,許多人都是幫派成員,40%的學生說在學校沒有安全感。
耶格爾想教新生們一種成長型思維——人們在許多方面都是可以改變信念的。為實現(xiàn)這個,他讓學生們讀一篇短文,文章介紹了幾個主要觀點:你現(xiàn)在是誰,不代表以后就永遠這樣;人們?nèi)绾螌Υ悖创?,不代表你就是那樣,也不能決定你未來的樣子;隨著時間的變化,人的性格會發(fā)生有意義的改變。學生們同樣讀了高年級學生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,描述自己改變的體驗。最后,學生們要寫一個故事,關于人們——包括他們自己是如何隨時間改變的。
當時是新學年開始,耶格爾在高中體育館,面對著120名穿著運動服的九年級學生,組織了這個時長30分鐘的干預項目。就在學生們讀第一篇文章時,一個不了解該項目細節(jié)的體育組老師走了過來。“你為什么在這里?”他問耶格爾,“你為什么不去小學?對這些孩子,這太晚了,純粹是浪費你的時間。”講這個故事時,耶格爾笑了,但這明顯使他惱火。“這太諷刺了。我來這兒,就是教孩子他們是能改變的。”
盡管有人懷疑,這項措施卻產(chǎn)生了深入而持久的影響。學年結(jié)束,接受過干預的學生更加樂觀,更不容易被生活中的難題打垮。他們更少有健康問題,相比那些隨機被編入控制組的孩子,更不容易沮喪抑郁。81%接受干預的學生通過了九年級代數(shù)考試,控制組卻只有58%的通過率。思維模式轉(zhuǎn)化最大的學生,干預措施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最強烈。平均來說,這些新生以1.6分(相當于C-)開始,以2.6分(相當于B-)結(jié)束了他們第一學年。
結(jié)果如此可觀,以至于我為那些隨機被分到控制組的孩子感到遺憾。的確,這些結(jié)果令學校感到驚訝,改變了老師對學生潛力的看法。但是,據(jù)耶格爾說,這樣的結(jié)果,往往很快會被忘記。他總是把數(shù)據(jù)展示給實驗所在學校的老師,他對教育非常有激情,成為研究員之前,曾經(jīng)在俄克拉何馬州的圖爾薩教過中學英語。他把所有資料都給對方,以繼續(xù)提供思維干預,但是很多學校都沒有采取下一步行動。耶格爾說,30分鐘的干預就能改變?nèi)松壍赖南敕ǎ瑢嵲诹钊穗y以接受。“人們就是不相信這是真的。”耶格爾說道。
這就是思維模式干預的現(xiàn)狀:它們好到太不真實。它們與深深植根于我們的,關于改變的信念背道而馳。我們認為所有問題都根深蒂固,很難改變。許多問題確實由來已久,但是在本書中,你會反復看到一個主題,那就是思維模式的小轉(zhuǎn)變,會激發(fā)一系列深入變化,甚至會挑戰(zhàn)可能的極限。我們習慣性相信,需要先改變生活中的一切,才會幸福,或者健康,或者得到想體驗的其他東西。思維科學表示,過程是相反的。改變思維是其他變化的催化劑。但首先,我們得讓自己相信,這樣的改變是可能的。
文章摘抄于:《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》 作者:凱利·麥格尼格爾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
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文章內(nèi)容僅供參考,不構(gòu)成任何建議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