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譚雅
有意思的是,從學生時代開始,陳丹就一直與眾不同。那時,她就給自己確立了一個離奇的目標:立志做一個女強人
從央視新聞頻道上“喝牛奶不一定要養(yǎng)奶牛”的那則頗為詼諧的廣告中,很多人第一次認識了中企動力這家公司。專業(yè)從事IT互聯網行業(yè)10余年的中企動力,長期以來絕少露面于公眾,但這并不能否定其是國內互聯網領域年齡最長、在企業(yè)信息化領域最有成就的企業(yè)之一。
現在,通過非常手段扭轉與優(yōu)勢行業(yè)地位極不相稱的過低知名度,正是中企動力及其母公司中國數碼的雙料總經理陳丹希望看到的。這位不斷解決問題、不停接受挑戰(zhàn)的“拼命三娘”有個愿景,讓中企動力真正成為企業(yè)信息化的領航員,生產智慧型的企業(yè)。
“既然來了,就應該抓住它”
從學生時代開始,陳丹就一直與眾不同。那時的她給自己確立了一個離奇的目標:立志做一個女強人。
大學畢業(yè)后,為了不斷尋找機會,陳丹在短短九年間居然有過十幾次的跳槽經歷,先后在進出口、律師、酒店等行業(yè)從事過管理、銷售等各種職位。用她自己的話說,那個時候“是一個非常不安分的人”。
多次不算太成功的職業(yè)經歷,開始讓陳丹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。她很清楚,雖然考取了律師資格證,但由于半路出家,專業(yè)能力上與科班出身的律師仍然有差距。與其這樣,倒不如直接到企業(yè)一線從事法律方面的工作。“在專業(yè)律師中做不到最專業(yè),那就到企業(yè)里做最專業(yè)的律師。”
這一次,陳丹選擇了當時如日中天的朝陽產業(yè)——IT業(yè)。幾番波折之后的2000年,她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國數碼落下腳,專司企業(yè)事務方面的工作。
4年之后,機會終于來臨。陳丹臨危受命,出任中國數碼旗下的中企動力總經理。這是她頭一回帶領幾千人的團隊,在此之前,她的團隊成員從來沒有超出過10人。陳丹很清楚,這一次壓在肩上的擔子要比過去重上幾十倍。不過爭強好勝的她也明白,這樣的機會并不是時常會有,“既然來了,就應該抓住它。”“我這人腦子轉得比較快,既然已經干上這個了,就不再擔心能不能干好了,而是想如何干好的問題。”
在辦理交接工作時,公司董事長于品海給陳丹打氣,但她卻語出驚人,“現在壓力更大的應該是老板。你老板投了錢都不怕,我一個職業(yè)經理人還怕什么”。雖然已經過去6年多,陳丹說她對這句話一直記憶猶新。
“說出去的話自己要能做到”
中企動力在當時是個燙手的山芋。由于中高層人員流失嚴重,并有越演越烈之勢,中企動力陷入震蕩,業(yè)務一度停滯。
面對百業(yè)待興的困頓局面,陳丹坦承,她當時最為重要的工作是“救火”,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規(guī)劃企業(yè)的下一步。其中,如何維護中層管理團隊的穩(wěn)定首當其沖。
陳丹的辦法很直接。“我召集那些要走的中層,開誠布公地告訴他們,走可以理解,不過還是希望他們緩一緩,觀望幾個月再決定,這樣既是給自己機會,也是給公司機會。”坦率真誠的溝通發(fā)揮了作用,隨著重整措施的陸續(xù)施行,中層隊伍很快穩(wěn)定了下來,中企動力回歸正軌。
陳丹是一個務實并且嚴格要求的上司,“總能夠很快在下屬提交的各種報告中找出不足和紕漏之處”。但她再三解釋,對下屬的任何批評都是對事不對人。
這樣的工作風格源于早年在外企的經歷。那時,陳丹曾接受過一次關于如何將文件轉交給上司的培訓。結果是,直接將文件遞上去的做法被認為不負責任。正確的做法是:下屬應該自己先通讀文件,然后標出概要,以便領導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明白內容。這一培訓內容被陳丹引入到了中企動力的日常工作中,并要求每個職位都要有“創(chuàng)造增值”的做法。
讓員工近距離的“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”并非不近人情,在陳丹看來,這樣能利于培養(yǎng)員工的良好習慣,利于加速員工的成長。當然,她更清楚,真正能產生足夠威懾力的關鍵在于“律己”,“說出去的話至少都是自己相信,而且要能做到的”。
陳丹的“律己”名聲在外。有員工暗自對陳丹的作息時間有過長達一周的連續(xù)觀察。結果發(fā)現,每天早上八點四十分之前,陳丹的車都會準時停在公司樓下,而離開公司時幾乎都是晚上九點之后。
“希望下一個人生階段很精彩”
10年前的互聯網還處起步階段,中企動力提供的建站服務業(yè)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高技術活兒,中企動力也因此成為IT業(yè)界最為知名的企業(yè)之一。
不過,隨著IT互聯網技術的普及、競爭的激烈,企業(yè)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兒,出路何在?這成為管理者的心病。陳丹必須面對,她心里明白,要想殺出一條血路,唯有獨辟蹊徑,繞開同質化的競爭,否則只能在簡單粗暴的價格戰(zhàn)中茍延殘喘。
深思熟慮之后,中企動力于2005年喊出了做“企業(yè)信息化的運營商”的口號,業(yè)內首次引進“平臺”概念,讓中小企業(yè)在中企動力的平臺上選擇感興趣的模塊化產品。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在于,中小企業(yè)的信息化服務變得更加簡單。
不過,新理念遇到了形象化推廣的難題。為讓客戶更直觀地感受中企動力的新平臺,陳丹下決心在全國范圍內招聘了7000多人,將分公司擴建到70多家,以此為客戶提供“一對一”的服務。冒險收到了一定實效,目前中企動力服務的中小企業(yè)客戶已達30多萬家。陳丹透露,隨著渠道的進一步下沉,中企動力未來可能要開更多的分公司,初步規(guī)劃是在十年內,建立覆蓋全國300個城市的本地化商務和服務網絡。
不過她坦言,挑戰(zhàn)也接踵而來。如何讓更多的客戶了解中企動力的新產品、新平臺,顯然是下一步所要做的。不斷解決問題,不停接受挑戰(zhàn),陳丹說自己很享受這種狀態(tài)。“十年之后,我希望中企動力能夠成為企業(yè)信息化市場的領導者,真正成為企業(yè)信息化的領航員,生產智慧型的企業(yè)。也希望自己在下一個人生階段,能夠很精彩。”